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学校新闻 / 浏览文章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7日
浏览次数:

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全面提高

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2015年,云南工程职业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内涵特色评估为契机,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着力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院的办学能力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取得进展,学生发展取得新成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按《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要求和云南省教育厅的安排,学院根据2015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数据,形成本报告,现上报云南省教育厅和教育部。

一、学院基本情况和办学基础能力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前身为“昆明扬帆职业技术学院”,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高等院校。2010年2月26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复[2010]12号文件)批准,学院更名为“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学院占地面积659亩(其中拥有完整产权309亩,拥有完全使用权350亩);总建筑面积213882.33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02648.4平方米,生均15.20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图书58.1万册,电子图书1200GB,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51.89万元。目前总建设投资达到5亿余元。建有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标准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学生餐厅等教学、生活、文体设施。

学院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投资800万元建设了现代化校园网络,初步建成覆盖校园大部分空间的无线网络,方便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学生学藉、校内消费、宿舍管理、门禁等实现了一卡通管理。行政办公、教学教务管理、招生就业管理、学生学藉管理、学生实习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院基础数据管理等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与运用,网络信息点达到2010个。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已经起步,收到了初步的成效。

学院建有多媒体教室30间, 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600多个,计算机房21间,计算机1500多台;建有“汽车与机电技术实训中心”、“经济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建筑工程与管理实训中心”和“学前教育管理实训中心”能适应学院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实验室总数达到了71个。其中占地4490多平方米的,由汽车电子实验室、汽车电气实验室、自动变速器实验室、发动机实验室、汽车板金实验室等5个核心实验室构成的“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中心”,已经立项为2014年度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项目。2015年又改造升级,如今设备达到407台套,总值为760余万元。

截至2015年8月31日,学院学生总数为6754人。学院共有教职工581人,其中专任教师370名,其中专业教师23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5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20.27%,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103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27.83%,“双师素质”教师108人;企业专聘教师26名,生师比为17.12:1。达到了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指标。

学院现招生专业共有36个高职专业,涵盖土建、制造、水利、资源开发与测绘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财经类7大专业门类。下设“四院一部”,分别是建筑工程学院、汽车机电学院、经济信息学院、学前教育管理学院、思政与基础教学部。

学院坚持 “立足滇中产业核心区,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工科专业为主、多专业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综合素养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职业技能强、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通过改革与创新,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不断进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院严格依法依规自主办学。

学院按照“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内涵发展道路,规模适度,制度建设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打造以礼仪培训为途径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办云南一流的民办工程类职业院校”的办学思路,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

2010年,被云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云南省首届教育大奖优秀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获得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民办教育优秀高等院校”称号;2012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被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文明办评为“云南省文明学校”;2015年被云南省民政厅评为“中国社会组织评估AAAA级”单位,同年被云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高等院校”,并于 2015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内涵与特色评估,2016年获得云南省特色骨干民办高职院校项目立项。 2013年及2015年,分别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考核二等奖。

二、探索“双师”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有利于“双师”教师建设与成长的工资人事制度学院通过改革工资人事制度,建立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工资分配制度。对符合“双师型”教师规定的教师给予认定,并在工资分配中给予一定的补贴,同等情况下高聘一级。该措施激励教师努力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二)按照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制度的要求,根据专业培养对于学生技术技能的要求,对学生的“双证书”提出要求,教师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要求老师也必须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资格,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院与170职业技能鉴定所合作,在校内建立职业技术鉴定工作站。并且由学院对符合条件的教师集体组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目前122名教师取得了职业技术鉴定考评员资格。

(三)要求教师参加校内实验实训建设,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术技能。目前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校内教师。实验实训室的硬件设施建设的许多设计和施工由教师们完成,达到了省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目前有30名教师参加了实验实训室建设,占专任教师的8.1%。

(四)通过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与实践,要求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去。学院规定青年教师应当在5年中有2年的企业实践经历。学院按照要求定期进行考核。

(五)学院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定。截止2015年底,已经认定 122人为“双师型”教师。

(六)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促进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探索和科研能力提升。近三年,学院已经取得11个质量工程项目。分别是2013年瞿正良“云南省名师工程建设项目”、蔡立仁“高职高专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效性研究”;2014年瞿正良“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汽车机电学院“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项目”、黄云战“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设置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15年瞿正良“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省内访问学者项目”、“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产教融合示范点建设项目”、“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项目”、“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会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均已被教育厅批准立项。

2014年获得省级专项资金项目立项4项。分别是建工学院的“产学研究合作能力提升工程”、建工、经济、学前学院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汽车机电学院的“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和全院教师的“教师素质提升计划”2015年有2项省级分会立项项目,分别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云南省民办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研究”和“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

学院教师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EI全文收录5篇,中文核心期刊15篇;出版教材12部。申请专利6项。

通过上述措施,学院初步建立起了一支“双师型”占一定比例的专任教师队伍。

三、对接产业设置专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

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匹配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力度,也是从源头上保证毕业生就业率提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能有效保证招生任务完成并提高招生质量。

学院办学定位于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紧扣云南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大格局进行专业设置。云南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物流产业等八大产业,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的重要建设项目,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学院采取有效的措施紧扣云南产业结构及发展设置专业,保证产业设置与产业的匹配度。

(一)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涵盖了从专业设置开始到就业质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的全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第一,对于专业设置,制度规定了必须要经过区域产业调查研究,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产业对专业及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第二,学院专业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产业调整规划相衔接。在每个专业设置申报书中都必须有行业人才需要分析。

第三,新申报每个新专业,必须建立专业论证专家委员会或者专家组,企业和行业专家不得少于3人,保证新专业设置和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避免在专业设置上的闭门造车、盲目追风。

第四,同类院校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招生情况分析。通过分析,制定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判断学院举办专业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专业建设打下基础。

通过上述环节,从制度和流程上保证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政府规划之间的协调配合。

(二)建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的机制。

这一机制的重要作用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同学院专业发展有机结合;其最重要的环节是专业招生状况。各专业招生状况既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这三者之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学院专业调整坚持如下原则: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但目前招生生源不足的专业,打好发展基础,为未来发展积蓄潜力。

第二,整体招生已经饱和专业,重点是稳定规模,提升质量,特色发展。

第三,无产业支撑且无专业建设优势的专业,少招或者停招。

(三)建立毕业生就业后专业匹配度跟综调查制度。

学院就业办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跟踪,通过调查与分析,判断专业建设的效果与水平。跟踪调查主要指标是毕业生从事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毕业生五年内发展状况;薪资水平;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及其评价等。通过该项制度,反馈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的民办性质决定了专业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紧扣产业发展与就业趋势。通过一系列举措,学院的专业结构形成了“特色专业为核心,优势骨干专业为依托,专业群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

四、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起步晚,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学院确定了“稳步推进,重点投入,保证重点专业不断得到加强,形成特色专业,强化‘三个对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淀,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的三个校级特色专业。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1.形成了“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机电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校企合作办学作为基本途径,以“基于工作过程”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1年5月,学院与企业合作创建了“汽车维修技术实训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拥有占地面积4490余平方米的实训车间,能够满足汽车类各专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训要求。我校汽车类相关专业(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学生共1100多人),按实训教学计划,开发出底盘技术实训,发动机技术实训,钣金技术,汽车电气,喷漆技术等几大模块的14个实训项目。学生在学院实训中心能够完成汽车类专业的实验实训工作和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

2014年6月,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项目正式获得云南省教育厅立项批准,获云南省财政厅100万元专项资金以及学校配套资金100万元的支持。新构建了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汽车板金、汽车电子等五个实验室,成为省内同类院校实训实习条件好,实训场地大,设备设施较为完善的汽车实训基地。2015年5月基本完成五个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已经投入使用。

2.积极推进“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学院注重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要求运用“集体教学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法”、 “任务导向”等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方式上,把教室搬进工厂、把技师变成老师、把学生变成徒弟,融“教、学、做”一体,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突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将实训教室和理论教室合为一体,在任务导向的模式下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的学和做成为一体。在教学中,增加了技能实训的课时,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学和做中,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操作的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了先理论再实践的常规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将国家职业岗位证书考核内容安排进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环境模拟现场工作环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实践技能,获得与工作岗位要求相符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

3.探索设计与制造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改革

为了提高我院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3年开始,学院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将设计与制造结合起来,以具体项目任务为载体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收到很好的效果。2012级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共同努力制作完成了以发动机为动力、时速30Km、载重120的两辆卡丁车。2013级汽车类专业的学生在12级在

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 自己动手、共同努力制作完成了以电瓶电池为动力、时速28Km、载重200的3辆小型电动车。

4.专业建设成果显著,汽检专业学生技术技能达到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水平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学生考证取证作为独立模块,由实训中心负责学生考证培训工作,自开办专业以来,共培训校内外学生850人次参与考证取证工作,其中汽车高级维修工550人,高级检验员200人,高级漆工100人,高级职业资格过级率达到98%以上,该专业本校毕业生均达到中级以上从业资格水平。

(二)工程造价专业

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坚持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内容与工程造价人员的职业标准对接,突出工程造价人员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掌握,积极推行毕业证与造价员证(造价实务技能合格证)的双证书毕业制度;坚持教学过程与工程造价的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与工程造价的实际案例、专业竞赛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方式及培养机制,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岗位职业能力培训。工程造价专业已逐步形成“专业课程职业化、实务操作熟练化、技能表现证书化”的人才培养特色。

1.专业课程职业化

坚持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内容与工程造价人员的职业标准对接,突出工程造价人员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掌握。通过专业课程职业化的学习与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造价人员上岗工作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预决算编制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与工程造价相关的专业知识,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招投标文件制作,懂得相关的施工流程与规程,对国家的建设法律法规和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对企业文化及建筑领域的发展有一定分析与把握,而且还要求学生在基本国学知识、礼仪礼貌、服务他人的主动性及工作的积极性、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方面具有良好的认知和行为表现,为学生的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的起步阶段打好基础。

2.实务操作熟练化

工程造价专业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造价软件应用,还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达到相应水平,网络操作、制表操作、统计分析等操作达到相应等级,而且坚持教学过程与工程造价的生产过程对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性课程,其比重超过60%,突出教学与工程造价的实际案例、专业竞赛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通过与广联达、中国建筑研究院昆明分公司、云南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欣城防水科技公司、云南大丰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方式及培养机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来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提升,充分体现我们的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特点。

3.技能表现证书化

主动适应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工程CAD证、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等资格证书,而且积极推行毕业证与造价员证(造价实务技能合格证)的双证书制,使学生具有对未来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和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职业发展。

(三)建筑室内设计技术

1.探索并形成“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大促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信息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通过 “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大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一个核心即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两条主线即以设计表现和设计营销为主线;三大促进即是以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促进课程体系改革,以职业标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实现了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工学交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穿插、融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为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专业核心能力体现在“设计表现”和“设计营销”两大能力上。室内设计主要包括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室内陈设品设计、室内照明和室内绿化等。设计表现即是通过图形图像、模型制作以及视频动画的视觉传递,将以上内容设计出来。因此,本专业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艺术设计、室内设计、设计软件、手绘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设计表现能力。设计营销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设计目标,依据专门的营销理论、方法和技术,对设计对象实施市场分析、目标市场选择、营销战略、策略制定、营销成效控制的全部活动过程。目前,大多数设计类毕业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展现设计作品的价值,缺乏商业策略。因此,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展示自己、展示作品,开发营销资料,选择和访问客户,谈判项目,进行市场分析等专业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营销能力,为将来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该专业每学期组织一次职业技能比赛,如“平面设计大赛”、“素描作品大赛”、“构成作品大赛”、“色彩作品大赛”、“模型制作大赛”、“效果图设计大赛”等。 2013年至今,学院连续四年承办 “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室内装饰设计大赛”,经过组织开展比赛活动,围绕“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宗旨,确立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了“学生—学员—员工”的角色转变。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突出和强调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助推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了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技能热情,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3.以校企合作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本专业采用企业介入与参与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参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措施,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以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提案、室内装饰施工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模式,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三能”(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会”(即会学、会写、会说、会做)能力,构建以核心能力课程培育技能训练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成才”教育、以企业合作重视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和企业文化教育的“成人”教育相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4.以职业标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为了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毕业制度,使专业课程与专业资格证书紧密结合,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把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专业技能,让学生既完成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取得了学历证,同时又获得了职业资格上岗证,从而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专业推荐学生获取的职业资格认证有室内装饰设计人员(三级、高级)、景观设计师(三级、高级)、室内外设计师(中级)、AutoCAD工程师(中级)、平面设计师(中级)、色彩设计师(中级)、展示设计师(中级)、Adobe 认证产品专家等多种证书。

校内三个特色专业建设经过校内外专家评审、制定建设任务书、中期检查与评价、审核评审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等环节,目前已经初步建成。在2015年省教育厅组织的内涵与特色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与肯定。

五、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扎实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是由民办企业集团投资兴办的职业院校,学院与各子公司是集团构成的有机部分,可以通过体制化的“校企合作”,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使集团各子公司成为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的核心。再寻求与相关专业相联系的集团外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外围”。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依托集团公司,将集团旗下6家子公司作为学院的“核心实习实训基地”,与48家单位合作建立了“外围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核心-外围”的校企合作模式。

2014年,学院毕业生1783人,学院安排顶岗实习1659人,企业录用716人,录用率为43.16%,顶岗实习对口率为71.49%。2015年,学院毕业生总数为655人,学院安排顶岗实习629人,企业录用顶岗实习生339人,企业录用率为53.90%,顶岗实习对口率达72.97%。截至2015年9月1日应届毕业生655人中有541人已就业,初次就业率为82.6%, 2015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7.25%。

依托于铭鼎集团形成的校企合作稳定机制,学院的实验室和实训室建设的重点放在建设具有同行业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实训教学中心上,聚焦于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目前学院已经建成了“建筑工程技术实训中心”、“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中心”和“学前教育管理学院校内实训中心”、“经济信息技术实训中心”等适应学院专业群建设、发展需求的校内实训中心。

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就业指导与服务,力求取得实效

学院切实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平台。学院将创业教育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以课程、讲座、模拟室、孵化器、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及ERP沙盘模拟大赛等构成的创业教育体系。2015年,邀请企业行业的创业者来校开设了20余场专题讲座。同时开设了微商精英班、淘宝精英班、市场营销精英班、电子商务精英班、职业经理人精英班等系列特色教学班。设立创新创业学分,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和自主创业。2015年,学院建立了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创业教学部,组建模拟创业平台——零工作室,并开发多个创业项目,其中包括APP运用、电子商务、数码产品、云南特产、新日电动车、物流快递等。学院与安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签订了关于我校创业学生入驻安宁市创业园相关的配套协议,同时学校在商业区提供一定数量的免费商铺支持学生创业。通过系列探索与尝试,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初步取得成效。2015年我院参加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赛区比赛,获得银奖2项、铜奖1项。参加第二届“挑战杯——彩虹人生”云南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获得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7项。

七、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以礼仪培训为载体,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全的道德意识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操行的人才。学院竭尽全力为学生全面成长创造条件。学生工作以活动为载体,加大管理中的教育含量,不断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行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构建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全方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院在学生管理和培养工作上力求创新和改革,全面分析学生实际,系统化设计学生教育体系,并将体系纳入学分制管理。学院全面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素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重要素质和关键能力为抓手,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衔接,注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面融合。

素质教育体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共有12个学分。用综合素能评定卡计分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道德操行、综合素质等表现情况都进入到该考核体系,客观公平,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正激励效果,推动了校园文明与“三风建设”。

(二)坚持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和形势政策课的教学。“两课”在党委领导下,开足课时,配齐专任教师,坚持小班授课。重视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重视社会体验在教学过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学生处和团委根据“两课”的实践要求,认真扎实组织好社会实践与体验的各项活动,活动的成绩进入“两课”综合成绩,另一方面进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而使“两课”的实践环节得到了保证。

(三)以礼仪培训为平台,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亮点,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学院来自农村的学生比重大,来自城市的学生在行为方式与道德操行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培养懂礼貌、有涵养、有同情心、有团队精神的现代大学生,使他们今后更好地融入职业、融入企业,是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学院在这方面通过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现已形成了以礼仪培训为重点的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与形成的体系,成为学生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专家们的广泛好评,成为学院学生教育管理的一大亮点与创新。

为切实发挥礼仪培训对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学院将礼仪培训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给出一定的学分。建立了专职的师资队伍,编写了规范的教材,按计划开展日常礼仪培训、礼仪风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的形象气质,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学院将礼仪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重在实践,重在表现,重在日常,在一定时间内改变学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克服与现代文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陋习,将文明用语变成日常生活用语。该体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吸引许多同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到校参观学习并收获众多好评。

(四)学院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院根据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体系化设计各种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个性充分发展的舞台,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既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又形成校园内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学院共有34个学生社团,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自律委员会经常组织社团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歌咏比赛以及全校性大型文艺晚会等,弘扬校园文明主旋律。两年多来,举办了5届社团文化艺术节 ,5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包含礼仪大赛、校园歌手大赛、金话筒主持大赛、书法大赛、歌手大赛等活动,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分别有33名选手进入决赛并取得相应奖项;礼仪风采大赛有27名选手进入决赛并取得相应奖项;书法大赛分为软笔和硬笔赛项,软笔赛项共有33名选手、硬笔共有30名选手进入决赛并取得相应奖项。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工作,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素质必修课程。为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院每学期举办多期大型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以制作心理健康小报、橱窗宣传、指导大学生心理互助协会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形式,使心理健康知识深入人心。学院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学生服务,长期开展学生个别心理咨询工作,针对学生在成长之路上的困惑进行纾解和解答。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预防学生心理疾患的产生,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八、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1.2015年,5个班级获得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21人获得省级三好学生称号,5人获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41人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奖励。3名同学获得市级五四优秀志愿者称号,5名同学获得市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11个班级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称号,40人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称号,10人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50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1个团总支获得校级五四红旗团总支称号,16个班获得校级优秀团支部称号,61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团干部称号,197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团员称号。

2.2012至2015年,学院学生中10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37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人获得云南省省政府奖学金,28人获得省政府励志奖学金。2014年,学院主办方云南铭鼎投资集团为鼓励学院专业技能突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发展,在学院设立了“铭鼎奖学金”,2014—2015年,共17名学生获得了 “铭鼎奖学金”的荣誉和奖金。

3.大学生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2015年803名同学提出了入党申请,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719人,批准入党77人。

4.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其中,在2015年全国中高等院校BIM应用第八届BIM算量大赛和第六届BIM施工管理沙盘及软件应用大赛中,学院参赛队在全国本、专科院校共385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沙盘三维平面施工布置单项冠军奖,同时,还取得了沙盘组全国三等奖,算量组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此外,在2015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创效大赛中获得优秀奖1项;获得2015年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1项;2013年至2015年,在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室内装饰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院9名同学组成的三个小组分获2014年竞赛云南赛区专科组一、二、三等奖,名列全省职业院校前列,在2015年的竞赛中,取得云南赛区专科组一、二等奖及全国专科组二等奖的好成绩。学院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创业大赛中荣获8个优秀奖,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5.学生自觉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累计达1528人次。

6.学院就业工作始终围绕学院人才培养和毕业生需求,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拓展就业市场,开发就业订单和就业岗位,确保了就业质量的逐年提高。学院2015届毕业生655人,初次就业率为82.60%,其中对口就业率为67.65%。第三方就业质量择选中的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92.76%,一般满意的占7.24%。

7.近三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平均为86.94%,录取新生报到率逐年提高。

九、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提升

   (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学院设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1个,鉴定工种9个,覆盖11个专业。学院社会服务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承担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2014—2015学年各类职业资格证培训鉴定达到了2142次。本校学生1710人次,外校学生270人次,社会人员162人次。其中施工员339人、材料员134人、测量员234人、资料员153人,获证率均在56%以上;汽车高级维修工、汽车高级检验员326人次,获证率达98%,高级证书占比100%;高级保育员证103人、美术中级技能证114人、声乐中级技能证74人、钢琴中级技能证17人,幼儿教师资格证68人,获证率达87%;市场营销策划师11人、金融分析师7人、网络化办公专家137人、室内设计师31人、Auto.CAD工程师25人、财务管理师8人、RHCA证书36人、Adobe证书69人、中级证书324人,获证率达94%。其中,初级工1049人次、中级工529人次、高级技师429人次、技师135人次;汽车实习实训中心接纳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和昆明工业职业学院的学生实习实训6期,共560人次。

   (二)师生主动为社区服务

2015学年,我院学生多次到安宁市社区进行志愿者服务,开展关注民生,关爱健康的公益活动, 包括“我为环卫工人献爱心”活动、鲜花换纸钱、食品药品安全宣传等,并到安宁市鸣矣河敬老院、安宁市小双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到安宁市捐赠衣物等活动计1520多人次。充分展示了我院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素质修养。

   (三)学院主动为当地社区教育提供服务

近3年,学院教授们为昆明五华海源社区基层党员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方针政策讲座共3场,听讲人次达到900多;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生骨干宣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实现中国梦”;并承担劳动厅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班三期近800名考评员的培训与取证的培训任务。同时,为云南省政府撰写《云南省“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专家咨询报告》;为昆明学院师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指导与写作”、“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讲座与课程,听众达680余人次;为昆明高级技工学院教师开设“数控加工技术与职业培训”讲座;为电工工业出版社组织的高校教材编写会议开设“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方法”讲座,全国高校150多名教师听讲。学院教授承担省委农村干部学院讲座四场,近千名基层农村干部听取讲座,收到很好效果。同时,学院还到新平县一中对高三学生宣讲教育体制改革与职业教育,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院张学忠教授长期担任造价员、建造师资格考试培训的主讲教师,担任昆明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为企业人才培训及解决法律纠纷提供服务;同时还担任楚雄市政府顾问,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十、问题与展望

2015年,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改革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学院的发展目标尚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与科技开发水平不高。在编专职教师中年轻教师多,学历层次低,职称低,稳定性差,“双师型”教师的比重仍需大幅度提高。
     2.学院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满足各专业学生实训、毕业生实习及顶岗实习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实训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和设备之间的配套性离生产实际还存在差距,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要求;公共实践实训平台建设数量不足,配套性差,还不能充分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职业人才培训和劳动者终身学习与提高服务的需要。
    3.目前学院实验与实训室的建设与专业发展之间不平衡。有的专业发展较快,但实训与实践条件建设相对滞后。
    4.学院的科技工作和社会服务是薄弱环节,承担企业技术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少,教师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偏弱。在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方案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成绩,但在校研合作方面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是学院开放办学的薄弱环节。
(二)对策与措施

1.加大教师培训和专业带头人建设的力度,提升专业建设团队整体水平。

根据专业团队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大力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专兼职教师自我提高和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一是学院通过签订工作协议等方式引进专业带头人和较高素质的教师,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使专业结构和学历职称结构有所改善;

二是强化教师培训和教改实践,以院系(部)为主导,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培训和教改实践工作,以提高现有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及课程开发能力;

三是强化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协力合作,形成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参与教学、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开展技术服务的良性运行机制,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教学团队。

2.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以适应云南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为导向,制定专业标准,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专业竞争力;坚持适应性与前瞻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扶持特色专业、增设新专业,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

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角度考虑课程设置,进一步加强与现有就业单位的联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扩大“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成果,引企入教,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产业、行业、企业所需要的课程,创造更多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拓宽社会服务渠道,丰富社会服务内容。

3.加大投入,优化办学条件。

继续加大办学条件投入,改善实训实验条件,满足各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与技能形成的条件。投入主要是集中于形成专业集群化发展相适应的实验实训设备,加强配套与整合。建设好已经获得省级立项的实训中心,使之成为云南省示范性的中心与基地。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2016年9月27日

 

官网首页
在线报名
录取查询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